一次纪念馆参观带来的思考:全面从严治党离我们大学生有多远?
约 1191 个字 5 张图片 预计阅读时间 4 分钟
在《形势与政策》实践中,我们组去了关向应纪念馆。去之前我曾以为,这种“红色景点”会很枯燥。但当我真正走进那座安静的院落,看着展柜里关向应同志穿过的打满补丁的军装、用过的简陋物品,阅读他如何严守纪律、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故事时,内心受到了不小的触动。
Figure 1. 实践同学签名
作为 00 后大学生,我们这代人对“全面从严治党”这个词并不陌生——思政课上讲过,新闻里常提。但总觉得这似乎离我们很遥远,是“上面”的事,是领导干部的事。直到这次参观,结合最近网络上热议的一些事件,我才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思考。
从关向应的“一根灯芯”说起 ¶
纪念馆里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:为了节省火柴,关向应晚上办公时只点一根灯芯,光线昏暗也不在意。这,是老一辈革命家的自律——即使是最细微处,也恪守节约原则。这让我联想到最近某高校教师因学术不端被通报的新闻,还有某地基层干部形式主义应付检查被处分的案例。这些热点事件之所以引发关注,正是因为大家期待这种“较真”的精神——无论地位高低,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。
Figure 2. 习主席评语
全面从严治党,原来不只是“打大老虎”,也体现在这些点点滴滴的作风要求上。关向应同志那个年代,纪律是生死存亡的考验;而今天,它何尝不是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?
纪念馆墙上的“三大纪律”与我们的宿舍公约 ¶
看着展板上工整的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,我忽然觉得熟悉——这就像我们宿舍墙贴的“公约”——按时熄灯、轮流打扫、不影响他人……虽然事情大小不同,但核心都是“规矩”。一个团队,无论是一个连队,一个政党,还是一个宿舍,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,就会是一盘散沙。
最近某明星粉丝后援会因账目不清引发争议的事,在社交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。就连一个粉丝团体都需要财务透明、管理规范,更何况是一个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?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制度建设,其实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,让一切有章可循。这让我想到,我们学生会换届选举时的公示制度、班费使用定期公开,其实也是某种程度的“从严治会”。
Figure 3. 关向应浮雕
不是旁观者,而是未来的践行者 ¶
可能有的同学会觉得
考试不作弊,是诚信;遵守校纪校规,是守纪;小组作业不“划水”,是担当;学生组织经费透明使用,是廉洁。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,都是在为我们将来可能担任的每一个岗位打下基础。如果我们现在就对规则缺乏敬畏,将来走上工作岗位,如何能保证手中的权力不被滥用?
Figure 4. 正在参观关向应纪念馆的实践同学
尾声:我们这一代人的“赶考”之路¶
站在关向应同志简朴的故居前,我仿佛听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回响:纪律严明、克己奉公,从来都不是某个时代特有的要求,而是任何组织和个人保持先进性的根本。
Figure 5. 关向应延安窑洞
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,我们或许暂时还不是全面从严治党的“主体”,但我们是未来的建设者,是这股清风的见证者和受益者。更重要的是,那些关于信仰、纪律和担当的品质,应该从当下就开始锤炼——从认真对待每次课堂学习开始,从诚信完成每篇论文开始,从担任学生干部时恪尽职守开始。
这次实践让我明白,全面从严治党离我们并不遥远。它关乎国家的未来,也关乎我们每个人将成长为什么样的模样。




